这个学期,对于广西贺州平桂区35415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,午餐时间变得格外值得期待。他们告别了过去“牛奶+面包”的冷餐模式,每天中午都能吃上热气腾腾的营养午餐。
“只要心系群众,敢于创新,就没有攻不克的难关。”平桂区副区长王菊辉说,今年暑期以来,平桂区开展为期58天的“冷转热”集中攻坚行动。
过去,由于部分学校食堂缺失或设施陈旧,平桂区不少乡村学生的午餐只能依靠“牛奶+面包”的冷餐模式解决。为此,平桂区将学生营养餐“冷转热”列为重点民生工程,立下“军令状”,在今年秋季开学前实现118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热食供应全覆盖。
时间紧、任务重,平桂区上下迅速行动,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,构建起严密的“五级责任体系”,统筹资源、优化流程,开辟绿色通道,打响了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民生攻坚战。
面对各校基础条件差异大的现实,平桂区没有“一刀切”,而是创新推行“五个一批”分类解决方案,精准施策,有效破解了难题。针对辖区内5所完全没有食堂的学校,投入专项资金新建食堂,彻底补齐短板。
改造一批,实现“从有到优”。对29所设施老旧的食堂进行标准化改造,添置热厨设备,提升供餐能力。辐射一批,实现资源共享。依托中心校的食堂,为43个位置偏远、规模较小的教学点统一配送热餐,既保证了餐品质量,又节约了成本。代煮一批,灵活过渡保障。对于1所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学校,创新由教师家属代为煮制,确保学生每人都能吃上热饭。撤并一批,优化资源配置。稳妥撤并了9所规模过小、位置偏远、改造难度极大的教学点,统筹安排学生入学,保障了每一位学生的就餐权益和教育资源合理配置。
孩子们坐在教室里,捧着热气腾腾的饭菜,脸上洋溢着笑容。平桂区羊头镇中心学校校长徐转养感慨:“看到孩子们能吃上热乎的午餐,我们所有的辛苦都值了。”
为确保这口“热乎气”能持续、安全地送到每个孩子手中,平桂区严把采购、安全、资金“三关”,市场监管、教育等部门全程介入指导和监管。同时,运用数据分析优化送餐路线,使用专业保温设备,并建立反馈机制,持续优化服务,推动学生营养餐从“吃得饱”向“吃得好、吃得营养、吃得安全”转型升级。
平桂区教育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张克春表示,58天的集中攻坚,凝聚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,通过高位推动、精准施策、严格管理和强化执行,平桂区将一项看似艰巨的任务,变成了3万多名学生及其家庭触手可及的幸福。(中国教育报-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欧金昌 通讯员 吴长奎 张克春 韦晓霞)
工信部备案号:京ICP备05071141号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
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jyb.cn All Rights Reserved.